文 | 米粒媽
前些年有句話盛行一時,“我雙手搬著磚,就無法抱你,放下了磚,就無法養你?!?/p>
為了養家,為了給子女更好的教育,無數的父母負重前行。
這句話的背后,也藏著幾千萬留守兒童的心酸。
近幾年,把目光聚焦在留守兒童身上的紀錄片有不少,但這一部,卻讓我看到了留守兒童的另一種困境。
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做《對看》,片中的兩對主角,一對是生活在湘西深山的父與子,另一對是在北京國際學校上學的女孩與母親。
兩個留守兒童,父母的兩種觀念和格局,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而這部紀錄片,讓這兩種人生有了短暫的交集。
男孩林森,與父親和兩個弟弟生活在湖南湘西的深山里。
那里是沈從文筆下的秘境,風景秀麗,民風質樸。
但與自然的美好相對應的,是大山深處生活上的貧困與閉塞。
家徒四壁,牛棚的柱子被蛀得幾乎都要斷掉。
林森七歲時,媽媽第一次外出打工,給他帶回來一輛自行車。
十一歲的一天清早,林森在村口遇到媽媽,媽媽往他手里塞了十塊錢,就沒有再回來。
而這輛已經破舊到看不出年紀的自行車,成了林森唯一像樣的“玩具”,也成了他心底里對媽媽唯一的念想。
父母的分歧,幾年前就產生了。
爸爸是個念舊的人,他念著林森的媽媽,也眷戀著腳下的土地。
他舍不得離開家里的一磚一瓦和幾畝薄田,同時,他也害怕改變。
而林森的媽媽覺得,為了孩子們擁有更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應該去外面打工多賺點錢,但這遭到了父親的強烈反對。
在他們的意識中,出外打工,見識到了大山之外的廣闊天地,就沒有人再甘心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日子了。
到那個時候,家,就要散了。
林爸爸說:“錢就是破壞家庭,個個都不同意你(林森媽媽)出去,你還是喜歡出去,那就是錢很大,命很小。做這些就是拋棄我的愛……”
可看不到出路的媽媽還是義無反顧地走了,于是他只能一邊守著貧瘠的土地,一邊怨念又想念著林森的媽媽。
貧窮,依然無解。
林森媽媽出門打工幾年之后,兩人的分歧越來越大,誰都無法改變對方的觀念,于是兩人離了婚,三個兒子的撫養權都歸了爸爸。
這場失敗的婚姻,讓林爸爸更加怨念,他固執地認為,自己家這一連串的不幸,都是因為錢。
離婚之后,林爸爸更負擔不了孩子們的學費了,于是他只好讓林森輟學在家。
當別的孩子在明亮的教室里讀書寫字時,林森在沒有電燈的磚房里小心翼翼地切著辣椒。放牛、插秧、砍柴、做飯、帶弟弟們,就是他的全部功課。
有人問他長大后想做什么,林森回答道沒想過。大家笑著鬧著,而關于“夢想”,沒有人再提起過。
林森的母親離開之后,父親終日萎靡不振,不再勤快地干活,不再想著幫兒子們謀生路,他的人生里,只剩下了酗酒。
5毛錢的零食舍不得給孩子們買,卻用5毛錢,給自己打了一杯酒。
喝多了,就躺在床上睡一覺,也許只有在夢里,他才能回想起自己最幸福的時光。
但現實卻是殘酷的,林爸選擇醉生夢死,可孩子們都還嗷嗷待哺。
影片中有一幕讓米粒媽內心很震撼,林森的弟弟餓極了,哭著喊著、甚至罵著臟話,叫爸爸起床做飯,可這個男人仍舊無動于衷。
不久,林森回了家,帶著不知道哪里翻出來的幾塊錢,買了泡面給大家吃。弟弟把碗端給了爸爸,他便坐起來機械性地吃了下去。
終日渾渾噩噩的父親也有偶爾清醒的時候,這個時候,他也會惦記起大兒子的未來。他能想到最好的出路,就是讓輟學在家的林森去鎮上汽修廠學修車。
早點學會一門手藝,早點掙錢養活自己和弟弟們。
可林森對此卻很排斥,他還是想讀書,和同學們一樣,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一直是他藏在心底最深的愿望。
終于,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林森如愿來到了鎮上的小學跟讀。
但再次坐到教室里林森才發現,自己已經習慣了過去憑著求生的本能野蠻生長,這里的一切,都需要重新適應。
讀書本身讓他很開心,他貪婪地汲取著大量的知識。
每周從學?;丶?,他會和父親一起點蠟燭干農活到很晚。
為了第二天上學不遲到,林森一再跟父親請求少干一些活,想要早點睡。
可父親卻不想放開這跟稻草,不斷以各種理由拖著他。在林爸爸的眼中,他從不相信什么“知識改變命運”,反而會說“家里的條件就是這樣,讀不讀書沒什么意義?!?/p>
在他們的觀念里,讓孩子去讀書,家里反而少了一個勞動力。
家里的阻礙重重,林森的求學之路也不算順利。
鄉村的教育資源稀缺,老師也沒有多余的經歷去包容一個自小散漫倔強的孩子。林森幾次調皮惹禍之后,老師的耐心也被耗盡。
從此無論班里出了什么大事小情,統統算在林森的頭上,甚至還會用林森最隱秘的痛處來打擊他。面對冤枉,他選擇了冷暴力,沒有辯解。
書,自然也是讀不下去了。對于他來說,從當初輟學的那一刻起,命運的列車便擦著他的肩膀疾馳而去了。
一代人的短視,把孩子困在了不見天日的未來,這些孩子無論從物質到精神都是貧瘠的。
這種短視與悲觀,是從祖祖輩輩的言行舉止和口耳相傳的經驗中習得的。
不僅是林森的母親,村里的其他鄰居也曾多次勸他出去打工,但他仍然固守著自己祖祖輩輩相傳至今的烏托邦式生活,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也必然會被時代所拋棄。
于是下一代,就成了他們的“陪葬品”。
林森的爸爸一日日的頹喪,也對生活失去了所有希望。
年三十的晚上,家里沒有電燈,只有幾根紅蠟燭來照亮。
孩子們吃著比平時豐盛得多的菜肴,而林森的爸爸卻哭的不能自已,一遍遍念叨著想念孩子們的媽媽,悲傷的情緒彌漫了整個磚房。
過去,他沒有履行作為丈夫的責任,如今,也沒有扛起作為父親的擔當,這么多年,他仿佛只專心地做著這一件事,就是思念前妻。
離婚之后,他就像是一具行尸走肉。
有一次,家里著了大火,可到處都找不見林森的爸爸。
直到大火被撲滅之后,林森才發現父親就靜靜地躺在燒焦的蚊帳下,一動不動,連一聲呼救都沒有喊出來。
2015年,林森的父親去世了,臨終前無法言語進食,流淚不止,查不出任何病因。
后來,林森還是去學了汽修。
時代的洪流呼嘯而過,有人無法適應改變,放棄掙扎、自暴自棄,而他們的孩子,不外乎就成了他們的復制品。
而同樣的變革之下,另一群人,卻選擇弄潮而上,努力地打拼,想要改變自己的、家庭的和孩子的命運。
影片中,女孩欣媛媽媽的選擇,是另一種樣本。
同樣是貧困農家出身,在欣媛的父親失去工作能力后,欣媛的媽媽一力撐起了這個家。
欣媛1周歲時,媽媽遠赴西班牙做生意,她背井離鄉,卻不忘為孩子規劃未來的藍圖。
去出國率100%的國際學校讀書,在歐美國家完成教育生涯,大學進世界名校,是她對女兒未來的期待。
所以,她拼命賺錢供女兒讀書,盡力托舉欣媛去看更大的世界。但代價,是與女兒長久的分離。
當時年幼的欣媛尚不能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甚至面對著母親,她也一直叫不出來“媽媽”兩個字。
當欣媛的同學們面對攝像機,表達自己對于爸爸媽媽的感恩與愛意。而欣媛卻只是拘謹地笑著回應說“謝謝我爸和我媽”,那個“愛”字,始終沒有說出口。
面對著紀錄片的鏡頭,她故作瀟灑地說“沒有愛與不愛,我說愛你信嗎,我說不愛你信嗎?”
這是她對于父母情感的回應。
有一次,欣媛媽媽問她“如果我不出去掙錢,在農村陪伴你成長好些,還是我賺很多的錢,給你更好的教育與生活環境好些?”欣媛回答,“沒有選擇比選擇更困難?!?/p>
媽媽崩潰大哭,但哭過之后,她仍然堅信,自己背井離鄉艱苦打拼,為了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忍受骨肉分離,等欣媛未來站在世界名校的校園里,一定會感受到父母今天的良苦用心。
兩個父母起點相同的孩子,就此踏上了兩條不同的軌道。
每個家庭都是愛孩子的,但因為父母思維、認知的不同,生活條件的局限性,孩子們的思維方式,幾乎形成了不可逆的樣子。
林森父親的守舊與悲觀,極大地影響了他的人生,而教育的缺失又讓林森重蹈覆轍,復制著父親的悲??;
堅信“教育改變階級”信念的欣媛媽媽,用短暫的別離換回女兒更明媚的未來。
其實苦難就是苦難,這本身不值得歌頌,但不努力,就永遠擺脫不了苦難。
林森的悲劇也許不能完全歸咎于教育的缺失,但讀書,卻是林森們走出大山的最好渠道。
變形計中,那幾個最清醒的,靠自己改變命運的孩子,無一不是通過讀書來逆天改命的。故事戳《10年前那個《變形計》里最清醒孩子,現在怎么樣了?》
而終日郁郁寡歡的父親,也是讓林森一家長期生活在壓抑的氛圍之下。
米粒媽曾寫過寒門學子龐眾望的故事。
他自農村,母親癱瘓,父親患有精神疾病。
一家人只能住在破舊的土房子里,日常生活全靠姥姥姥爺拾荒、賣廢品來維持。
為了給家里還債,龐眾望放了學也要一起撿破爛、收廢品。
但這個家徒四壁的屋子里見到最多的,卻是母子兩個的笑臉。
米粒媽特別敬佩龐眾望的母親,生活的壓力,病痛的折磨,又怎么能沒有難過的時候,不過是不愿在孩子面前展露而已。
控制得了情緒,才能控制人生。
母親時刻在情緒管理中保持清醒,孩子才會記得要笑著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不論好壞都只能向前看。
有時我們會自嘲,“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人就出生在羅馬?!?/p>
也許我們努力一輩子,也到達不了別人的起點,但我們又何必把別人的起點當做我們的終點呢?
努力讀書,然后放平心態,學會接納和自洽。
米粒媽一直覺得積極并不僅僅是樂觀,而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做出正面的選擇。
所以即便生活苦,依然可以選擇笑容,即便前進難,仍然會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未來,還很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