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
4月25日,“嬰兒高鐵上哭鬧女子和寶媽對罵”話題沖上微博熱搜榜。據報道,近日行駛在重慶的某次高鐵一節車廂內,兩名女子發生激烈爭吵。網傳視頻中,前排女子對后座帶娃的女子怒吼,稱自己本想睡覺,后排嬰兒卻一直在耳邊吵鬧。寶媽也和這名女子互罵,聲音響徹整個車廂。兩人的對話顯示,前排女子是一名孕婦。
高鐵上乘客之間發生沖突的事情并不少見。譬如,去年在宜興開往南京南站的G1482次列車上,因打電話聲音大,兩男子發生互毆最后雙雙被拘;在一輛從南昌開往濟南的高鐵上,兩名女乘客發生言語沖突,繼而撕扯毆打。無論是互毆還是對罵,這樣的場景發生在公共場合叫人不忍直視。
就拿孕婦和寶媽對罵事件來說,如果任何一方能換位思考,這場“罵戰”就能避免。坦率地說,這兩位女子都不適合吵架,一個是孕婦,氣大傷身不利于腹中胎兒;一個是懷抱嬰兒的寶媽,吵架容易嚇到孩子??蓛扇嗽诔臣軙r不僅不顧及孩子的感受,還給其他旅客造成了不良影響。
“旅途愉快”是高鐵上的高頻詞之一。原因在于高鐵車廂不是發泄情緒的私域,而是眾所周知的公共空間,無論誰在公共空間制造“壞情緒”,對其他旅客都是一種“污染”,所以一個愉快的旅途既需要他人自律,也需要個人自覺。當每一個人身處公共空間,實際上變成了“公共人”,既要適當控制個人情緒和私欲,也要兼顧公共空間其他人的利益。
不管旅客在高鐵上互毆還是對罵,都是缺乏公共意識的體現。反觀高鐵對罵事件,既打擾其他旅客休息,也破壞了車廂里的氛圍,讓本該愉快的旅途,被吵架“壞情緒”所打破。
所以,對罵事件當事人要反思自己,是“私欲意識”膨脹,還是“公共意識”缺位?同時,事發高鐵乘務人員也要反思,當兩名女乘客對罵時,自己是否及時出現化解矛盾?此外,鐵路企業要思考有沒有什么辦法能夠減少此類事件發生,促進乘客更加和諧和睦。
顯然,辦法是有的,比如提供“靜音車廂”和“不靜音車廂”,讓旅客根據需要自主選擇。需要在高鐵上休息的旅客就可以選擇“靜音車廂”,帶小孩的旅客、需要打電話的旅客可選擇“不靜音車廂”。如此一來,各取所需就能減少矛盾沖突。
目前,已經有多趟高鐵提供了“靜音車廂”服務,旅客購票時可選擇帶有“靜”標識的車次。在靜音車廂里,車廂語音播報音量是正常音量的30%~40%,乘務員提供一對一的到站提醒服務,旅客也需要配合遵守“靜音”約定,這就能減少“噪音”打擾。但目前沒有“不靜音車廂”,這是值得探索的一種服務。
如果高鐵也能提供“不靜音車廂”,建議帶孩子的旅客、電話較多的旅客、喜歡娛樂的旅客、聊天的旅客等,選擇這種車廂。由于這種車廂早就標明“不靜音”,那么選擇這種車廂的旅客就會接受適當的“噪音”,而“噪音”引發的矛盾就可避免。希望“高鐵對罵”事件能提醒鐵路企業探索“多元車廂”。
如果高鐵企業能圍繞“靜音車廂”和“不靜音車廂”做足公共服務文章,相信有助于提高上座率,并進一步提高高鐵的市場競爭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