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兩天,第二十屆上海國際車展就要落下帷幕。作為2023年的第一個A級車展,從18日開始,我們就可以看到車展上人氣爆棚,無論是參展規模還是數量都達到了頂峰。
并且,在很多現場和文章里,能看到眾多外國人對中國品牌的新能源車贊不絕口??瓷先?,在中國品牌新能源的引導下,全球車企幾乎都在轉型新能源。一些自主品牌更是有了彎道超車的繁榮景象,欣欣向榮。
可就是在這樣看上去一片大好的背后,汽車資本市場卻并不看好。A股汽車板塊從車展第一天就開始下跌,直到現在都未反彈回來。
汽車股市正在下跌
其實,無論是疫情政策放開還是車展規模自身,從哪一方面角度看去,上海車展都是一片繁榮景象,資本理性會看好。
但冰冷的數據是真實的,A股汽車整車板塊,從4月18日上海車展媒體日的第一天開始,就開始由上行走向下行通道。指數從2239.07降到了今日的2054.05,降幅高達8.3%。
國外市場我們暫且不做過多評論,但位坐豪華品牌一陣的寶馬,也在4月20日當天有著3.62%的大跌,市值蒸發了21.6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63億元。
這里也插一句,各位也千萬別被“一盒冰淇淋融化寶馬163億元市值!”類似的標題和觀點帶偏,要知道資本是冰冷的,它不會因為你是否有道德上的區別對待而做出相應手段。更何況,寶馬并不在A股,國外資本怎么會因為一盒冰激凌幫助中國人出氣,可笑至極。
同樣的是,無論是寶馬所在的德國股市還是自主品牌所在的A股,亦或是一些新勢力所在的美股,他們都不約而同的在看空汽車市場,即使大家都在極力的轉型新能源這樣一個看似政治正確、利益正確的路線。
不完全統計,自從上海車展以來,共有82只汽車股大面積飄綠,一周平均股價下滑4.14%,市值累計縮水近2000億元。
在乘用車、經銷商集團和零部件三大板塊中均僅有一只個股飄紅,一周平均股價分別下滑4.79%、4.07%和2.68%,其中,乘用車板塊市值縮水高達1144.46億元。
新能源與智能化、商用車板塊更是大面積飄綠,一周平均股價分別下滑5.03%、2.56%,前者領跌五大板塊。
誠然,在上海車展這樣一個國貨自強,振奮人心的彎道超車繁榮景象背后,沒有人呼吁正在崛起的自主品牌車企能夠保持冷靜,沒有人告訴合資和外資品牌你們轉型電動化也不要太過激,只有資本睜大眼睛在外旁觀。
資本曾經也狂熱
要知道,在早前新能源賽道火熱時,資本的狂熱是尋常人想象不到的。
在2017年新能源賽道火熱的時候,國內一度有超過200家新能源車企,許多車企既沒有技術也沒有造車資質,甚至有些就靠PPT,就拿到很高額度的補貼和融資。2018年,蔚來、小鵬、理想更是紛紛在美股上市,市值也一度高到離譜。
資本的泡沫在那幾年,被放的無限大。后來,技術不夠硬、生產鏈跟不上、賺錢太慢、切不中消費者需求的企業也慢慢被淘汰。
也就是在2020年疫情開始之后,國際通脹疊加公共衛生事件全面壓制了汽車市場和資本市場。于是我們可以看到,2022年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市值一路從1.5萬億下滑到8000億,市值縮水了近一半;整車企業龍頭比亞迪市值一年來也縮水了30%,而長城汽車的市值更是縮水了超過一半。
如今的新勢力也不是那個只有互聯網基因,需要完全依賴代工加工的新軍,經過一番廝殺的優勝者,在產業鏈和銷售渠道已有自己的沉淀。
而且現在的局勢更加激烈了。
從今年起,延續13年之久的新能源購置補貼沒了,賺錢完全要靠自己。而且今年年初,特斯拉全系大幅降價,價格戰的猛烈程度已經超乎想象。
實際上,在筆者看來價格戰也讓資本越來越不看好汽車板塊。
車市體系正在重構
要知道,從3月份開始,車市的價格站打到了最熱的地步。
今年一季度的價格戰是過去十年以來近乎最兇猛的一次,但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526.2萬輛和513.8萬輛,同比分別下降4.3%和7.3%。
價格戰不一定能帶來短期銷量,同時也引發蝴蝶效應,讓消費者觀望情緒更濃。
車企需要明白的是,隨著競爭水平的提高,各個品牌的價格都會回歸到價值本身,車企真正應該打響的是價值戰。對于新能源車企而言,應該更加關注產品定義、對三電系統、智能化、能源體系等的研究,把目光放長遠。
但直到上海車展,價格戰還沒有打完的跡象??梢钥吹?,在上海車展開始后,多款新車價格再次刷新了價格下限。但有意思的是,在此次上海車展上,幾乎所有的車企均對價格戰表達了反思和不認可,包括那些積極參與價格戰的企業,也包括降價最狠的東風雪鐵龍。
此前放言不做20萬元以下產品的極氪汽車,在上海車展前夕上市了起售價僅為18.98萬的極氪X。此前業內預測價格在35萬元以上的廣汽埃安昊鉑品牌Hyper GT,在車展上只給出了21.99萬元的起售價。
同樣是卷出天際的還有定價20.99萬元起的飛凡F7,起售價20.89萬元的大五座智電SUV別克E5。隨著價格戰的白熱化,車市的價格體系似乎正在被重構。
與此同時,據統計過去3年中國汽車市場已倒下75個品牌,但與成熟市場相比,既有的品牌數量仍然過多。數據顯示,目前至少還有147個中外品牌在市場上廝殺,這也是中國車市遠比國際市場競爭激烈的原因之一。
有主流觀點認為,未來3年至5年,會有60%至70%的汽車品牌或將關停并轉。所以在新能源交替之際,市場格局實際上還并不算穩定。
隨著如今行業洗牌速度加快,憑借技術和資金優勢搶占市場的頭部玩家也很難說已經建立了很深的護城河,而對于毫無優勢的中尾部玩家們,現實則更加殘酷。
巨浪下才能淘真金,而資本,現在或許等的就是汽車市場重構后的曙光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