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沫依
4月20日,在“蓮溪書香節”長安圖書館活動現場,著名作家蘇童帶來“閱讀與美好生活”的主題講座,與百余名讀者暢聊自身經歷,分享閱讀寫作節點上的“第一次”。
第一座圖書館:糊墻的報紙和沒有封面的書構建起“混雜”的閱讀體驗
“閱讀是一種很私人的體驗,我們談到閱讀,實際上談的是個人的記憶?!痹谔K童看來,最初的閱讀更是一種無意識的文字抓取,實際上非常珍貴。
蘇童提到,小時候由于氣候潮濕,母親會用報紙去糊墻,自己發現墻上有字便跑去讀,“有時候報紙糊反了,我就把身體扭過去,用一種很奇怪的姿勢去看?!痹谒磥?,這就是自己的第一座圖書館,“多少有點感傷苦澀?!?/p>
另一個令蘇童印象深刻的閱讀體驗發生在十多歲時。他提到,當時的自己通過姐姐看了許多“沒有封面的書”,因此只記得情節,卻不知道書叫什么,“直到我上大學后在圖書館才知道,我那時讀的一本書,是大名鼎鼎的《復活》?!?/p>
回望過往的閱讀經歷,蘇童用“混雜”來形容,“哪些被過濾掉,哪些被留下來,其實并不清楚,但是我很感謝這種莫名其妙的閱讀,在那個書籍匱乏的年代里,我會一直記住屬于自己的一座特別的圖書館?!?/p>
第一次閱讀與投稿:文學道路的開啟“戰線很長”
蘇童的閱讀體驗,可以稱得上與時代的變遷緊密相連。1977年,蘇童第一次去買書,“去蘇州市的第一屆書展,我放學后好不容易擠去柜臺前,但只剩了一本微積分?!钡敃r的他毫無怨言,只想著不能浪費,回去后看完了第一章,結果“高考數學是所有科目的最高分?!?/p>
高中階段,閱讀了不少報刊的蘇童有了將作品變為鉛字的夢想,他回憶,自己當時寫了一篇八千字左右的文章寄給《蘇州日報》,不過愿望并未成真,”過了一陣,稿件退回來了,我表哥拿到了一封厚厚的信,還以為是我寫給誰的情書?!?/p>
直到1983年,蘇童才發表了第一篇小說,雖然在寫作方式上有著明顯的模仿痕跡,也并未收錄在日后的作品集中,但他仍感慨表示是一個“有意義的時刻”,“那么多次投稿第一次有了回音,還是值得紀念的?!?/p>
第一本小說與電影改編:作品發表“有些坎坷”,影視改編“一炮打響”
從1983年第一篇小說發表到1986年,三年間蘇童只發表了四篇作品?,F場,蘇童提到,《桑園留念》這篇作品在1984年完稿,三年后才得以發表,這部作品記錄了被少年視作家園和樂園的“桑園”里發生的青春、友誼、愛情與死亡,也被蘇童認為是自己的第一篇真正的小說,是“真正值得被紀念的”。
更多讀者則是通過著名小說《妻妾成群》認識了蘇童,這部作品也被導演張藝謀改編為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并一炮走紅?,F場,蘇童分享了改變背后的故事,他提到,電影中最后那場雪的畫面等了很久,上映前,導演張藝謀寄給自己一個錄影帶,“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轉化為影視,當時的心情很興奮?!?a href="http://www.ozkalite.com/?strategyid=00001 " target="_blank" title="點擊進入搜狐首頁" id="backsohucom" style="white-space: nowrap;">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