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合作,既有盧布結算,也有人民幣結算,互惠互利,而且值得信賴。
這句話,是俄羅斯財政部長西盧阿諾夫近日對媒體說的,他說,目前中俄之間超過70% 的貿易結算是用兩國本國的貨幣,而一兩年前,這個數字僅有30%,西盧阿諾夫說,目前的一切,都指向盧布和人民幣將取代美元這一事實。
在我們過去的認知中,對中俄貿易存在著一些刻板印象,俄羅斯對華出口的產品,基本都是油氣資源。這在幾年前或許很有道理,可到了俄烏沖突已延續一年多的當下,中俄貿易的組成部分,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22年,中國與俄羅斯貿易額超過1.27萬億人民幣,其中我們對俄羅斯的出口額達到5123億,同比增長了17.5%,雖然相比進口能源等大宗商品,這個漲幅不算高,但從2018年到2022年,中國對俄出口商品中,漲幅超過500%的品類就有儀器設備類、服裝類、還有漲幅近10倍的車輛類。
現在,中國汽車已經成為俄羅斯幾乎唯一的進口車輛,前段時間俄媒還建議,普京政府應該給中國車企一切能給到的福利待遇。你看啊,中國從俄羅斯獲得了更多廉價能源,我們的商品在俄羅斯打開了銷路,俄羅斯則獲得了他們想要的經濟收入,和填補了國內民眾的購物需求,這就是中俄攜手,撼動“美元霸權”的基礎。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俄之間的關系是“政熱經冷”,俄羅斯更看重西方市場,和歐洲國家走得近。這一年的飛速轉變,除了兩國領導層的政策導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輪番制裁立功不小。
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大量西方品牌退出俄羅斯市場,留下了大片空白等待填補。如果說過去俄羅斯消費者因為刻板印象,或者消費習慣,對購買和使用中國商品缺乏動力,那如今中國商品,就是他們僅剩的選擇。
近些年,中國制造苦練內功,在保持原有高性價比的基礎上,質量已經達到或超過了西方商品的水平,在內力與外力共同作用,才促成了中國制造在俄羅斯一炮走紅。我們分析國際時政,往往會從國家情感、歷史等角度去看問題,但實際上決定兩國關系的最重要因素,永遠都是利益。
如今,俄烏沖突短時間內難以徹底平息,西方的制裁還將長期延續,因西方敵對而被激發起來的俄羅斯民族主義情緒,又將極大削弱西方產品在俄羅斯的受眾基礎。可以說,西方國家幾乎是把俄羅斯這個一億多人口的大市場,強行擠到中國這邊來,逼著我們搞好關系,政治、經濟層面更深度綁定,這就是所謂的中俄合作無上限。
反過來,俄烏沖突引發的能源危機和供應鏈紊亂,又將深刻損害西方國家,特別是歐洲制造業的基礎,客觀上更有利于中國商品在世界市場上擴大影響力,這樣我們的產業鏈優勢將更加突出,未來也會有更多國家,選擇跟中國合作。
而且,中俄合作無上限,不止局限于雙邊貿易,過去一段時間,俄羅斯連續提出多個規模宏大的遠東開發計劃,隨著全球變暖,北極航道的開通也會從將來時變為進行時,到時俄羅斯在全球航運中的地位必將大幅提升,毗鄰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中國東北,也將有望從這一俄羅斯經濟格局和全球海運格局的巨變中成為受益者。
所以說,中俄在未來的緊密合作,還會繼續突破世人的想象力,而拜登政府一開始“先顛覆普京政權,再借臺海問題圍剿中國”的陰謀,也必然付之東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